0%

InfluxDB基本概念和操作

InfluxDB基本概念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1、数据格式

在 InfluxDB 中,我们可以粗略的将要存入的一条数据看作一个虚拟的 key 和其对应的 value(field value)。格式如下:

?
1
cpu_usage,host=server01,region=us-west value=0.64 1434055562000000000
虚拟的 key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: database, retention policy, measurement, tag sets, field name, timestamp。

database: 数据库名,在 InfluxDB 中可以创建多个数据库,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文件是隔离存放的,存放在磁盘上的不同目录。
retention policy: 存储策略,用于设置数据保留的时间,每个数据库刚开始会自动创建一个默认的存储策略 autogen,数据保留时间为永久,之后用户可以自己设置,例如保留最近2小时的数据。插入和查询数据时如果不指定存储策略,则使用默认存储策略,且默认存储策略可以修改。InfluxDB 会定期清除过期的数据。
measurement: 测量指标名,例如 cpu_usage 表示 cpu 的使用率。
tag sets: tags 在 InfluxDB 中会按照字典序排序,不管是 tagk 还是 tagv,只要不一致就分别属于两个 key,例如 host=server01,region=us-west 和 host=server02,region=us-west 就是两个不同的 tag set。
tag--标签,在InfluxDB中,tag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,表名+tag一起作为数据库的索引,是“key-value”的形式。
field name: 例如上面数据中的 value 就是 fieldName,InfluxDB 中支持一条数据中插入多个 fieldName,这其实是一个语法上的优化,在实际的底层存储中,是当作多条数据来存储。
timestamp: 每一条数据都需要指定一个时间戳,在 TSM 存储引擎中会特殊对待,以为了优化后续的查询操作。
2、与传统数据库中的名词做比较

influxDB中的名词 传统数据库中的概念
database 数据库
measurement 数据库中的表
points 表里面的一行数据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3、Point

Point由时间戳(time)、数据(field)、标签(tags)组成。

Point相当于传统数据库里的一行数据,如下表所示:



Point属性 传统数据库中的概念
time 每个数据记录时间,是数据库中的主索引(会自动生成)
fields 各种记录值(没有索引的属性)
tags 各种有索引的属性
4、Series

Series 相当于是 InfluxDB 中一些数据的集合,在同一个 database 中,retention policy、measurement、tag sets 完全相同的数据同属于一个 series,同一个 series 的数据在物理上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存储在一起。

5、Shard

Shard 在 InfluxDB 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,它和 retention policy 相关联。每一个存储策略下会存在许多 shard,每一个 shard 存储一个指定时间段内的数据,并且不重复,例如 7点-8点 的数据落入 shard0 中,8点-9点的数据则落入 shard1 中。每一个 shard 都对应一个底层的 tsm 存储引擎,有独立的 cache、wal、tsm file。

6、组件

TSM 存储引擎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: cache、wal、tsm file、compactor。

1)Cache:cache 相当于是 LSM Tree 中的 memtabl。插入数据时,实际上是同时往 cache 与 wal 中写入数据,可以认为 cache 是 wal 文件中的数据在内存中的缓存。当 InfluxDB 启动时,会遍历所有的 wal 文件,重新构造 cache,这样即使系统出现故障,也不会导致数据的丢失。

cache 中的数据并不是无限增长的,有一个 maxSize 参数用于控制当 cache 中的数据占用多少内存后就会将数据写入 tsm 文件。如果不配置的话,默认上限为 25MB,每当 cache 中的数据达到阀值后,会将当前的 cache 进行一次快照,之后清空当前 cache 中的内容,再创建一个新的 wal 文件用于写入,剩下的 wal 文件最后会被删除,快照中的数据会经过排序写入一个新的 tsm 文件中。

2)WAL:wal 文件的内容与内存中的 cache 相同,其作用就是为了持久化数据,当系统崩溃后可以通过 wal 文件恢复还没有写入到 tsm 文件中的数据。

3)TSM File:单个 tsm file 大小最大为 2GB,用于存放数据。

4)Compactor:compactor 组件在后台持续运行,每隔 1 秒会检查一次是否有需要压缩合并的数据。

主要进行两种操作,一种是 cache 中的数据大小达到阀值后,进行快照,之后转存到一个新的 tsm 文件中。

另外一种就是合并当前的 tsm 文件,将多个小的 tsm 文件合并成一个,使每一个文件尽量达到单个文件的最大大小,减少文件的数量,并且一些数据的删除操作也是在这个时候完成。

7、目录与文件结构

InfluxDB 的数据存储主要有三个目录。默认情况下是 meta, wal 以及 data 三个目录。

meta 用于存储数据库的一些元数据,meta 目录下有一个 meta.db 文件。

https://images2015.cnblogs.com/blog/830561/201705/830561-20170524093235825-1659794905.png
wal 目录存放预写日志文件,以 .wal 结尾。
https://images2015.cnblogs.com/blog/830561/201705/830561-20170524093306075-667589526.png
data 目录存放实际存储的数据文件,以 .tsm 结尾。
https://images2015.cnblogs.com/blog/830561/201705/830561-20170524093334310-39898491.png

上面几张图中,_internal为数据库名,monitor为存储策略名称,再下一层目录中的以数字命名的目录是 shard 的 ID 值。

存储策略下有两个 shard,ID 分别为 1 和 2,shard 存储了某一个时间段范围内的数据。再下一级的目录则为具体的文件,分别是 .wal 和 .tsm 结尾的文件。

docker运行influxdb

1
2
3
4

docker run -d --name influxdb -p 8086:8086 -p 8083:8083 tutum/influxdb

docker exec -it influxdb influx